400-061-0808

跟随大咖进瀛和系列:韩旭教授访瀛和

发布时间:2025-09-29 17:16:34 48 次

金秋时节,法学理论与刑事辩护实务领域迎来一场深度对话的盛会。9月11日,瀛和律师事务所刑事业务中心倾力打造的 “跟随大咖进瀛和” 系列活动重磅启幕,特邀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四川省司法制度改革研究基地主任,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、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韩旭教授到访,以 “刑事辩护视角下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若干问题” 为核心议题,开启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务温度的思想碰撞。

沉浸式参访:筑牢双向认知的专业基石

韩旭教授在瀛和律所同仁的陪同下,沉浸式参访了律所办公空间与律师博物馆。这里不仅有彰显高效协作的现代化智能办公环境,更有律师博物馆中静静陈列的法律文献、珍贵历史文物与完整的行业发展历程图谱——这些载体不仅是瀛和深耕行业的见证,更承载着律所投身法律文化公益传播的责任与担当,将抽象的法律精神与行业传承具象化为可触可的文化符号。此次参访,既是学界权威近距离感知实务界法律文化公益实践的重要契机,也让瀛和以博物馆为平台传承法律文明、践行行业公益的努力,得到了学界大咖的认可。

高规格座谈:以顶尖理论照亮实务前路

法学博士、博士后,瀛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、管委会副主任、刑事业务中心主任周雷律师担任主持人,他开篇即点出活动的核心价值,韩旭教授多年来为刑事辩护律师的生存和发展奔走呼号,目前第四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在即,这一重大立法进程亟需学界的智识支撑与理论指引。

瀛和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吴庆为本次活动致辞,他对韩旭教授的莅临表达诚挚敬意,韩教授深耕刑事诉讼法学数十年,其研究成果深刻影响着司法实践走向。此次交流既是瀛和“链接顶尖智慧、赋能刑事辩护”的战略实践,更将为我国刑事辩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
主旨分享环节,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四川省司法制度改革研究基地主任,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、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韩旭教授带来重磅分享,他以刑事辩护实践中的痛点问题为切入点,将高深的法学理论与鲜活的司法案例有机融合,明确指出:

我国刑事诉讼法辩护制度亟待完善,其条文数量偏少,应进行大幅扩容。具体来看,委托辩护人方面,需扩大主体范围,赋予近亲属独立委托权并拓宽其界定;同步录音录像应明确证据属性,保障律师查阅复制权;赋予律师在场权,既维护人权,也可避免办案人员遭诬告;死刑复核案件需落实直接言词原则,提升辩护有效性;涉案财物处置需进一步规范,律师需重点关注财物性质与处置时机。此外,我国现行法庭设置与国外存在差异,被告人受审方式仍有改进空间,需结合司法实践持续优化,全面强化辩护制度的公正性。

作为长期深耕刑事诉讼法领域的权威学者,韩旭教授的发言不仅为在场律师厘清了 “刑诉法修改为何改、改什么、怎么改” 的逻辑脉络,更从辩护策略优化、风险防范等维度,为实务工作者提供了可落地的 “方法论手册”—— 这份凝聚着学界智慧与实务洞察的分享,让在场嘉宾深刻感受到 “理论指导实践” 的强大力量,也让刑事辩护工作的专业方向更加清晰。

一场 “理论与实务的双向奔赴” 随后正式展开。蒋为杰、王旭、李晓鹏、胡云云、李源泉、任建忠、邵晨阳、安志军律师分别就发回重申案件的回避问题、证人出庭与排非难题、侦(调)查阶段认罪认罚制度存在的必要性问题、辩护的有效性问题等进行深入探讨,或就韩旭教授提出的八大问题展开延伸探讨,甚至不乏观点的碰撞与补充 —— 而这正是韩旭教授来访的深层意义:他不仅带来了理论成果,更搭建了一个 “实务声音被学界听见、理论观点被实务检验” 的对话平台,让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意见真正扎根于实践的土壤。

深远意义:多维价值点亮刑事法治前行之路

韩旭教授此次莅临瀛和,其意义早已超越一场普通的学术交流,而是在多个维度为刑事法治事业注入能量:

对瀛和律师事务所而言,这是一次 “借智登高” 的关键契机。通过与学界领军者的深度对话,瀛和刑事辩护团队得以更新理论认知、优化辩护策略,进一步夯实律所的专业根基,为未来办理更多疑难复杂刑事案件、更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理论支撑。

同时,这也是一次 “理论与实务同频共振” 的典范实践,让顶尖理论智慧直接触达办案一线,让实务中的真实痛点反哺理论创新,让刑事辩护真正成为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。

这场以 “大咖来访” 为契机的思想盛宴,不仅促进了刑事法学理论与实务的深度融合,也终将成为瀛和刑事辩护事业发展的 “重要里程碑”。而韩旭教授带来的理论智慧与专业洞见,必将持续照亮刑事辩护工作的前行之路,为我国刑事法治的完善注入长久动能。

微信图片_20250911144916_948_63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