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15日,电影《误杀2》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办“破除人生困局,找寻幸福真谛”专业看片会。
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葛书婷律师受邀出席,与影片导演戴墨、主演肖央以及犯罪学、社会学、医学、文化领域多位专家对话,解读电影,剖析法律。
葛书婷律师受邀出席专业看片会
平凡生活的珍贵
电影《误杀2》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《误杀1》的全新故事。
在影片中,肖央饰演的父亲林日朗,为救儿子放手一搏,不惜豁出自己的生命向强权宣战,告诉了人们什么叫匹夫之怒。
更有意思的是彩蛋,给了大家一个出乎意料的反转。
肖央饰演小人物是一绝,他将底层小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形体刻画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如肖央所说,在他的心中,林日朗的关键词是“害怕”,他本来是一个普通人,但因为对孩子的爱而激发出了能量,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父亲。
当本属于儿子救命的东西,被别人夺走后,他把无奈愤怒刻在眼角、怨恨社会的不公溢于唇边,他谨小慎微地活着,只为了一家人平平安安。
但是,如果世事不公,逼得他不得不反抗,那么他也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奋起抗争。
伟大父亲的背后,其实让大家感受到了“平凡生活的珍贵”。
看片会嘉宾合影
在黑暗中发光
影片中有一句台词“有的孩子是孩子,有的孩子不是普通孩子”,和《误杀1》中“有的孩子是孩子,有的孩子是禽兽”遥相呼应。
像这样的隐喻,在影片中太多了。
八岁儿子问父亲:“为什么萤火虫在灯光下就不亮了呢?”
父亲先是愣了一下,思考了一会才回答说:“萤火虫要到黑暗里才能发出光亮。”
这句似是而非的回答,体现了对现实的无奈。只有当周围环境暗下来,我们才能看到萤火虫发出的微光。
而每一束微光的背后,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。
点亮希望
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葛书婷律师表示:“在影片中,我们既能看到如山的父爱,也可以看到并没有被感情和舆论裹挟的法律。”
法律会不会被裹挟?
如山的父爱、不透明的器官捐赠流程、滥用的职权,才有了林日朗“绑架”的行为。他的行为得到了“人质”的理解,经媒体传播后,更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同情。
但这些理解和同情,并非是林日朗没有构成犯罪的理由。
“该事件若在真实社会的司法实践中,综合林日朗犯罪动机、‘人质’伤亡情况、社会危害性,可在量刑时予以考虑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规定,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人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,不允许任何人享有越俎法律的特权。”葛书婷律师认为。
作为现实题材影片,主创团队试着尽最大努力拿捏好分寸。
从整个影片的立意来讲,从萤火虫开头到萤火虫结尾,实际上彰显了一种希望。
这希望来自法律,来自人性,来自愿为心中挚爱付出全部的我们。
电影《误杀2》今日上映
嘉宾影评:
@导演戴墨:《误杀2》其实是一部“狠”片,影片中的对立直击人心,但“狠”之外又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善意。
@《文艺报》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: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现在越来越少,影片在反映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做到了呼唤“真善美”,是部非常深刻的电影。
@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孙承健:如果说《误杀1》聚焦于外在的戏剧冲突,《误杀2》则把这种外在的戏剧冲突转换成了内在的戏剧冲突,我们通过影片看到了一种电影文本和社会文本之间的互动,真正感受到电影与现实之间的勾连。
@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副主任范咏戈:在当前影视作品过度娱乐化的氛围当中,能够出现这样一部有现实主义深度的、敢于深层次去揭露人性的作品非常难得。
@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房莉杰:萤火虫代表了渺小无助而又发光发热的小人物、唤醒了大家的良心、表达了希望。
@北京市律师协会理事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会特聘委员、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杨兆全: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现在越来越少,影片在反映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做到了呼唤“真善美”,是部非常深刻的电影。
@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副教授黄冬:所有的人都是“知”“情”“意”“行”的结合体,“知”就是认知,“情”包括情绪跟情感,“意”是意志、品质,“行”是行为,长期的情绪刺激会带来一些犯罪行动,而林日朗的行动则是切合了这一点。
@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刘耕:影片对于急诊室日常的展示非常真实,宋洋饰演的达马医生彰显了一个急诊室医生真正的样子——有同理心但更有专业度,会从理智的角度与患者共情。
葛书婷律师
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
常年法律顾问/商事争议、仲裁
业务领域:媒体、娱乐、体育、电信、高新技术及互联网、工业与制造业、教育、矿产、资源与环境保护、能源与基础设施、生命科学与健康等